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办理结果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20220731号提案答复的函

信息来源: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时间:2022-06-17 16:10 字体: [大] [中] [小]

粤市监标准函〔2022〕677号

李积回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以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升级为抓手,推进制造业服务业升级的提案》(第20220731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发展改革委、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商务厅、省教育厅等单位意见,现将办理有关情况答复如下:

  我局十分赞同李积回等委员提出的制定对标国际先进标准长效机制、推动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和企业标准领跑者机制、加强制造业服务业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建设等建议。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培育现代产业体系、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广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认真贯彻省委、省政府相关部署,充分发挥标准化的基础性、战略性、引领性作用,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优化标准化治理结构,增强标准化治理效能,构建广东先进标准体系,助推制造业服务业转型升级,为广东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走在全国前列、创造新的辉煌提供更有力支撑。

  一、完善标准化体制机制建设,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高位推动,将标准化工作上升到战略高度。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中明确要以标准助力高技术创新,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为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作出了全面部署,提供了行动指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标准化工作,全面推进标准化战略实施。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议强调具体部署和落实标准化工作,出台《关于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广东省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方案的通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提升产品质量标准水平支持企业“走出去”的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等一系列高规格、系统化政策文件,与市场监管总局签署《关于共同推进广东市场监管现代化  推动广东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带动全省上下各级党委、政府对标准化战略高度重视,各地市均出台了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相关政策文件,将标准化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标准化工作经费纳入本级预算。《广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提出“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能级和竞争力”推动现代服务业同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服务业数字化”等推进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要求,鼓励制造业企业积极利用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赋能新制造、催生新服务,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

  (二)坚持高标准推动,以地方立法形式搭建标准化顶层构架。2020年10月《广东省标准化条例》施行,规定省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先进标准体系建设,应当将从事标准化专业工作的人才培养纳入省人才发展战略等。修订《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管理办法》,形成技术委员会“能进能出”的动态管理模式。优化广东省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出台《广东省实施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管理细则》,发挥专项资金对标准化改革创新的导向、支撑作用。制定《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标准化示范试点的科学监管,真正发挥示范区的标杆示范作用。

  (三)坚持高起点推动,构建高规格的议事协调机构。省政府成立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机制。省长担任组长,36个省级部门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为成员,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市场监管局。省政府将“先进标准增长率”纳入对各地市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体系,重点考核各地市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数率、团体标准研制数率、企业自我声明公开执行标准数率、企业联盟标准研制数率等指标。

  二、深化标准供给侧改革,推动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加快建立新型标准体系。加快建立政府主导制定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标准有机结合、协同发展的新型标准体系,推动地方标准向以公益性标准为主的方向过渡,推动市场类标准符合市场竞争和技术创新的需要。强化标准实施的有效性,创新第三方评估监督机制,鼓励和引导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标准化工作,广东省政协在全国率先建立地方标准专题磋商机制,广泛吸纳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消费者代表的意见建议,对重要地方标准进行磋商协调,目前已在家政服务、公共场所用电设施安全等地方标准制定过程中开展。建立重要标准新闻发布会制度和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做好广东省地方标准发布后的宣贯实施工作,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消费者对标准实施情况的监督作用,共同推进标准化工作。开展团体标准示范试点建设,探索将具有先进性、创新性的团体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纳入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CMA)范围。

  (二)推进同线同标同质。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促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意见》和《市场监管总局  商务部关于推进内外贸产品“同线同标同质”工作的通知》精神,配合商务部门积极推动落实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有关工作部署。大力开展内外贸一体化政策宣贯、技术培训与服务。一是组织开展在线培训,着重开展出口转内销及内外贸同线同标同质工程政策宣贯,以及境内外主要技术法规、标准和准入制度培训,引导内外贸生产企业主动对标先进标准,加强产品产业提质升级,强化产品质量提升和品牌建设,主动适应内外贸市场需求,积极拓展内外贸渠道。二是加强认证监管,督促检测认证机构靠前服务,主动对接企业需求,为内外贸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落实认监委便企惠企政策,依法依规采信互认检测认证结果,优化精简认证流程,压减认证时间,为出口转内销产品提供便捷高效认证服务。

  (三)促进标准与专利融合。开展“创新成果和专利技术标准化的转化机制和相关政策研究”、“专利导航成果标准化应用研究”等项目,主动对接专利导航成果,加快成果标准化、产业化、市场化。推进专利标准领航工程,围绕智能家电、增材制造、无人机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探索以“技术研发—专利导航—专利标准化—NQI服务—标准国际化”为通路的标准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途径。目前,全省共有省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90个,国家级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25个,其中智能制造标准化试点示范项目4个。积极争取创建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国家标准检验检测验证点,在家用电器、智能电网、氢能、区域标准化协同创新等领域,共获批6个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和2个国家标准检验检测验证点建设,数量居全国第一。

  (四)先行先试探索打造“湾区标准”。2020年9月,省政府与标准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正式全面启动“湾区标准”建设。一年多来,按照“市场驱动、政府引导、国际接轨、互利共赢”原则,加快粤港澳三地规则衔接,促进湾区要素有序流动,形成首批“湾区标准”清单。清单以粤港澳三地高共性、易融合的重点民生领域为切入,涵盖食品、粤菜、中医药、交通、养老、冷链物流等23个领域共70项标准。用标准这个世界通用语言,三地共建共治共享“湾区标准”,推进规则对接、机制衔接,以打造高水平“湾区标准”促进湾区高质量发展。

  (五)开展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领跑者活动。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对标达标提升专项行动、领跑者活动,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行业部门的联动作用、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的支撑作用,以对标国际先进标准,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提升,引领企业高质量发展。2018年专项行动启动至今,我省已有2543家企业参与对标,主导制定并公布了对标技术方案427个,完成与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对标4380个。

  三、构建制造业服务业标准体系,激发产业新动能

  围绕先进标准+制造业、先进标准+服务业,实施“标准化+”行动,充分发挥标准化战略性、基础性、引领性作用,推动建设覆盖全产业链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先进标准体系。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全省企事业单位主导或参与制修订国际标准2982项、国家标准9686项、行业标准6304项、地方标准2211项,全省在全国标准信息服务平台新公开团体标准4345项,自我声明公开企业标准232623项。

  (一)加快技术创新关键领域的标准布局。面向全球技术创新前沿和科技竞争制高点,在5G、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推动广东企业加强先导性标准孵化,加快基础性、通用性和关键技术标准布局。目前已发布并推广实施高端新型电子信息、LED照明、电动汽车、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大数据、4K电视网络、氢能燃料电池汽车等13个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制定发布836项关键技术标准。尤其是将标准镶嵌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引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通过科学规划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标准化技术人才90%以上在企业、研发资金90%以上来源于企业、标准研制项目90%以上产生于企业的集聚发展模式。

  (二)加快制造业创新体系建设。一是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启动第六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培育建设工作。按照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36个领域总体部署,重点围绕我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布局建设省制造业创新中心。以“企业法人+联盟”的形式,整合行业产业链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产业领域布局建设33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并在此基础上获批组建国家印制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国家5G中高频器件创新中心等3家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能力建设、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参与国际、国家标准等先进标准制定工作。二是大力发展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着眼“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要求,印发新修订的《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管理方法》,目前已培育19批共1434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创新、开放合作等多种途径,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先进标准体系。三是提升部省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及标准化服务能力和质量,发挥好18家已落户我省的部省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开展国际标准、团体标准等先进标准的建设和支撑工作,强化标准引领,促进质量提升。

  (三)完善服务业标准化体系。一是加快构建现代服务业的标准布局。深入实施标准化战略,开展“标准化+现代服务”行动,围绕新兴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生产性服务业,建立具有广东特色、国内领先、与国际接轨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聚焦电子商务、金融服务、养老育幼、信息技术服务、现代物流、现代供应链等重点行业,近年来已发布“粤菜师傅”“广东技术”“南粤家政”标准体系规划与路线图,积极培育发展满足市场需求的、具有引领性、先进性、适用性的现代服务业标准。二是推进现代服务业标准化试点建设。重点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供应链管理、物流服务与制造业的产业链、创新链、标准链“三链”融合示范试点建设,引导现代服务业在生产制造各个环节中的应用,培育专业服务水平高、集成服务能力强的现代服务企业。三是夯实服务业标准体系建设基础工作。成立广东省家政服务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会展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组建广东省家政服务领域标准化专家库。四是服务业地方标准研制工作取得积极成效。研制并发布《粤菜围餐服务规范》《家政服务企业信用评价》《家政服务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员信用信息管理规范》《家政服务 家政服务企业培训管理规范》等12项省级地方标准,涵盖信用体系建设,合同管理、职业规范、服务规范、纠纷处理等多个方面,推动全省服务业标准化规范化发展。

  四、实施质量强省战略,推进标准引领质量提升

  (一)开展重点行业产品质量提升行动。围绕特色产业、支柱产业、重点产业聚集区,选取省内部分重点行业产品,充分发挥专业技术机构、行业组织和大型标杆企业的作用,开展重点行业产品比对研究、质量诊断及质量攻关等活动,加强对企业的质量帮扶和服务,解决一批行业共性质量技术问题。2021年持续推进湛江电饭煲等9个重点领域质量提升活动,累计走访企业546家、现场质量指导358家次、比对国内外相关产品436批次、比对国内外各类行业相关标准508项、修订标准11项,召开行业分析会19场,质量品牌培训29场。

  (二)推进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组织全省21个地市市场监管局开展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工作,联合相关技术机构制订广东省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规范的地方标准,加强质量基础设施基层服务平台、站点的建设,提升线上线下协同服务水平,扩大质量基础设施服务的行业产品覆盖面,优化完善服务流程和方式,重点帮扶小微企业、民营企业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2021年,全省建成及在建线上“一站式”服务平台19个、线下服务站点44个,覆盖30个行业的质量服务领域,全年累计为13406家市场主体提供了11110次各类质量服务,参与服务专家4298人次,估算为企业节约费用5345万元、增长利润8.278亿元。

  (三)加强质量品牌创建培育。鼓励、引导优秀企业和组织积极申报中国质量奖和广东省政府质量奖,总结、推广先进的质量管理理念和方法,传播先进质量文化,树立高质量发展标杆并充分发挥标杆的带动引领作用。2021年,广泛发动并推荐73家组织和9名个人参加第四届中国质量奖评选活动,申报总数位居全国第一。经评选,1家企业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4家企业和个人获第四届中国质量奖提名奖。

  (四)促进服务质量水平提升。会同省有关行业行政主管部门联合开展公共服务质量和生活性服务业重点领域服务质量监测工作,协调推动服务业质量提升。近两年来我省公共服务质量总体满意度一直稳定在最高等级“满意”区间,高于全国水平,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升级稳步推进。

  五、加大标准化人才培育力度,夯实标准基础能力建设

  (一)共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广州)。2021年9月国家标准委与广东省人民政府共建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广州)。依托广东省标准化研究院,国际标准化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开创“湾区标准+国际标准”的标准孵化新路径,有效助推大湾区标准国际化发展进程,初步构建一支能力突出层次分明的国际标准化人才队伍。围绕培养一批具备国际视野,专业强、语言精、能协调的复合型国际标准化人才目标,面向格力、腾讯、华大基因等龙头企业推动开展领军人才、骨干人才与青年后备人才动态培养,支持广东省人才冲击国际标准化技术组织技术及管理职位,目前已建立培训全生命周期人才档案200余份,为推送大湾区人才加入我国国际组织人才库做好储备。

  (二)推进高等教育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一是依托广东开放大学牵头建设的省级标准化协同育人平合,整合各方标准化教育资源,创新构建标准化教育资源体系,开展标准化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协同开展人才培养。目前,标准化协同育人中心已经建立标准化工程专业网络课程体系,服务于标准化工程专业学历教育和相关非学历教育培训。二是发挥高等学校标准化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推动高校标准化教育工作。依托我省成立的全国第一个高等学校标准化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高标委),加快推进标准化教育。三是支持高校开展标准化工程专业建设,积极开展专业人才培养。目前,我省共有2所高校开设标准化工程专业,其中,广东开放大学标准化工程专业于2012年设置,2015年起招生开展“专升本“教育,目前在校生890人,办学规模居全国高校首位。广东理工学院标准化工程专业于2015年设置,2016年正式招生,目前共有全日制在校本科生263人。四是发挥标准化人才培养联盟作用。将标准化人才培养工作纳入广东省协同创新计划,依托高校的教学、科研力量、重点实验室和质监系统的技术研发与服务机构以及龙头企业工程研究中心,联合政府、高校、企业、行业建立标准化专业人才培养联盟,建设教学实践基地,形成协同创新的机制,推进合作各方信息资源、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共享。探索一条“政府引导、产业联盟、网络支撑、智力整合、满足需要、促进发展”的标准化人才培养之路。

  (三)实施新粤商培训工程。主要围绕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工作,开展了产业化集群发展、数字化转型、先进制造、精益生产、创业创新、服务能力提升、投融资等8个专题培训,把标准化建设纳入培训内容,通过培训提升企业标准意识、建设能力,助推企业高质量发展。

  六、下一步工作计划

  下一步,广东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大力实施标准化战略,持续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积极构建大湾区先进标准体系,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服务制造业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一)积极构建大湾区先进标准体系。按照标准委和省政府签署的《共建粤港澳大湾区标准化研究中心合作框架协议》,积极推进研究中心建设,创新工作机制,搭建粤港澳三地标准化合作平台。统筹组织粤港澳三地社会团体和企事业单位,在摸清大湾区市场和社会的实际需求基础上,逐步形成以需求为牵引的湾区标准重点领域清单。结合大湾区标准化现状,拓宽“湾区标准”清单深度广度,聚焦制造业与服务业,发布更多湾区标准。将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成果和高价值专利融入湾区标准,提升湾区标准国际竞争力。

  (二)促进标准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强标准化与科技、产业主管部门协作,探索建立“科技创新+标准化”互动发展工作机制,推动技术攻关、标准研制与产业发展齐头并进。建立健全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构建顺畅高效的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完善标准必要专利制度,加强标准制定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保护,特别是5G和物联网等新业态新领域标准必要专利保护。加强“卡脖子”技术领域标准研究布局。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制造、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实施重点领域标准研发计划,推动专利标准领航战略性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示范工程建设。

  (三)畅通高水平开放型发展的标准化通道。推动“两个合作区”标准化建设。围绕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和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建立健全联通港澳、接轨国际的标准体系,开展标准化试点示范。深化与港澳规则、标准对接,促进贸易往来。推动在行业标准领域改革创新。深化“一带一路”等标准化交流合作。实施标准国际化跃升工程,推进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体系兼容。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工作,举办有影响力的国际标准化活动,增强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

  (四)持续推动标准化深化改革。优化标准供给结构。提高地方标准质量,增强地方标准效益。实施团体标准培优计划,制定团体标准培优领域清单,建立培优团体标准组织库,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国内领先的团体标准。建立健全地方标准全过程追溯与监督机制,形成对地方标准制定、实施、复审、修订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深入开展对标达标活动,推动企业提升执行标准能力,瞄准国际先进标准提高水平。积极运用信息化和标准效果评价等手段进行地方标准实施情况监督,创新团体标准多元监督模式,落实企业产品和服务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监督制度,保障公开内容真实有效。

  (五)加大标准化人才培养力度。一是加强国际标准人才培训基地(广州)建设,建立标准化人才激励机制,培养一批标准化领军人才和紧缺人才。二是加强高等教育标准化相关课程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推动更多高校设置标准工程专业和质量管理工程专业,推动高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标准化、质量管理相关课程,培养具有标准化意识和质量意识的专业人才。三是大力推动标准化专业与物理、化学、材料、能源动力、信息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协同创新,加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部门科研项目的合作。开展重点领域、重点专业、重点技术难题专项合作研究。四是进—步加快建立资源共建共享机制,依托标准化人才培养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标准化协同育人平合。加快建立标准化、质量管理教学资源和专业课程的共建共享机制,丰富各高校标准化、质量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资源,鼓励高校制定标准化专业相关方向研究生培养计划。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我们工作的关心与支持,欢迎你们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

  2022年6月14日 

  (联系人及电话:朱璐,020-38835455、18684761430)

相关